白塞病作为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及眼炎,部分患者还会累及皮肤、关节、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因该病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病率较高,也被称为 “丝绸之路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炎症,但长期使用易出现副作用,且病情复发率较高。
从中医视角来看,白塞病的症状与古典医籍中记载的 “狐惑病” 高度契合。《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描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广东省中医药局官网发布的中医科普资料指出,白塞病(狐惑病)的核心病机为 “湿热毒邪内蕴,日久耗伤阴液,气血运行不畅致瘀血内阻”,属于 “本虚标实” 之证,治疗需兼顾祛邪与扶正。
四合清疡汤:基于病机的 “四法协同” 组方
针对白塞病 “湿热毒瘀互结、阴液耗伤” 的核心病机,四合清疡汤以 “清热、解毒、化瘀、养阴” 四法为核心构建组方体系,该思路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白塞病中医诊疗指南》中 “急性期清热利湿解毒,缓解期滋阴养血化瘀” 的治疗原则一致。
1. 组方逻辑:紧扣病理演变规律
方剂研发团队结合临床观察提出,白塞病的病理进程存在 “湿热生毒→毒瘀伤阴→阴亏瘀滞” 的递进关系:初期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蕴结于黏膜部位引发溃疡;若湿热长期不除,易化火成毒,加重黏膜损伤;病久则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瘀血,导致溃疡反复难愈;同时,湿热毒邪持续耗伤人体阴液,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迁延。基于这一认知,四合清疡汤通过四法协同,实现 “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的治疗目标。
2. 核心治法与对应药材
清热利湿:选用黄柏、苦参、车前子等药材。其中黄柏善清下焦湿热,苦参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二者合用可缓解白塞病急性期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的红肿灼热症状,符合中医 “湿热去则疮疡消” 的理论;解毒敛疮: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类药材。这类药材具有广谱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溃疡面愈合,与《本草纲目》中 “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 的记载相符;化瘀通络:纳入丹参、赤芍、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丹参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赤芍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二者合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对黏膜的损伤,适用于病程较长、溃疡色泽黯紫的患者;养阴生津:搭配生地、麦冬、玄参等滋阴药材。生地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麦冬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针对湿热毒邪耗伤阴液导致的口干咽燥、溃疡久不愈合等症状,起到 “扶正固本” 的作用。
临床应用:辨证加减与整体调理
在临床实践中,四合清疡汤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阶段、症状差异进行灵活加减。例如:
若患者口腔溃疡疼痛剧烈,伴有口臭、便秘等实热证表现,可加用黄连、栀子增强清热泻火之力;若外阴溃疡瘙痒明显,可加用蛇床子、地肤子燥湿止痒;若患者病程超过 3 年,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等气虚表现,可加用黄芪、党参补气健脾;若患者出现眼睛红肿疼痛(葡萄膜炎),可加用菊花、决明子清肝明目。
北京市某中医诊所的临床记录显示,采用该方剂结合辨证加减治疗白塞病患者时,多数患者在用药 2-4 周后,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的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治疗 3-6 个月后,部分患者可减少西药用量,且复发间隔延长。不过,该诊所强调,这些临床观察结果需进一步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验证。
医学共识:规范诊疗是病情稳定的关键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专家指出,白塞病的治疗需坚持 “中西医结合、规范诊疗” 的原则。患者在使用四合清疡汤治疗期间,应定期到正规医疗机构复查,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C 反应蛋白等指标,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同时,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同时提醒,四合清疡汤作为中医方剂,其适用范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判断,并非所有白塞病患者均适用。例如,对于脾胃虚寒、大便溏薄的患者,需减少清热利湿类药材的用量,加用健脾温中的药材,避免加重脾胃损伤。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 震
宝盈优配-宝盈优配官网-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