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我一进来就看见常威在打来福。”
估计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它出自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的经典台词。
了解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知道,这句话是出自一个守夜人的嘴。
一个更夫在深夜来到戚家的门前,这合乎常理吗?
夜幕低垂,街道渐渐安静下来,偶尔传来一阵风声和树叶的沙沙声。此时,一个身影缓缓出现在巷口,手里提着一盏昏黄的灯笼,脚步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这是更夫来了。更夫是旧时夜间报时的人,负责提醒人们时间。他走街串巷,一边敲着铜锣,一边大声喊着报时的口号,比如“初更天,小心灯火,莫误时辰”。他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心的感觉。更夫的出现,不仅是报时,也是维护夜间的秩序。在没有钟表的年代,人们通过他的喊声来安排作息,比如打更报时、防止火灾、驱赶盗贼。他的身影和声音,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星辰,为人们指引方向,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安心。更夫的工作虽然简单,却充满责任。他需要准时巡街,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他的存在,让黑夜不再那么孤单,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生活的节奏和秩序。如今,更夫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的故事依然被人们铭记。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仿佛还能听到那悠扬的锣声和喊声,仿佛看到那盏灯笼在巷口摇曳。更夫,不仅是时间的使者,更是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影片里,坏人常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残忍地杀害了戚家的每一个人。
这一幕正好被更夫看到了,于是就有了更夫当庭作证的画面。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场景并不稀奇,他们还会认为更夫说的话都是真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案件发生时,更夫和常威都在现场,但大家怀疑的是常威而不是更夫?
难道守夜人就没有嫌疑吗?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古代更夫的工作内容,以及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老百姓的信任。
很久以前,更夫的主要任务就是告诉大家时间。
在远古时代,没有钟表,人们用太阳的位置和肚子咕咕叫来判断一天的时间。
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山野农村,毕竟庄稼不会和人计较时间的准确性。
在城镇生活,各行各业紧密相连,时间变得格外重要。
如果没有时间安排,店铺就无法知道什么时候开门,脚夫也不知船什么时候靠岸,染坊则不知浸染的时间长短。
虽然古代的生活节奏较慢,但是时间依然非常宝贵。
一开始,人们通过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
如今咱们这么说,地球转得速度固定不变,因此太阳在天上移动的速度也是固定的。
可是天上没有标尺,怎么知道具体的时间呢?
既然天上没有标尺,那就把痕迹刻在石头上,再观察阳光下影子的移动情况,以此来估量时间的长短。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们发明了可以精确测量时间的“日晷”。
从此,白天就有了时间。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了新问题,阴天和夜晚时怎么办?没有太阳,又怎么知道时间呢?
所以大家发现,香烛和水滴落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虽然解决了晚上计算时间的难题,但他们发现,不管是点香烛,还是用滴水计时,都很麻烦,而且花费也太高了。
特别是在晚上,大家都关上门睡觉了,普通百姓也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
有人可能会好奇,晚上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他们又在做什么呢?
更夫的工作就是晚上巡逻,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尽管古代没有所谓的“夜班”这一说法,但需要在晚上完成的工作却并不少见。
不论是做豆腐的,还是蒸饼的,都需要早早起床,通常是提前一两个钟头,接着就是磨豆子、和面,点火烧水蒸制……
只有这样,才能在天亮时分,把新鲜的豆腐和炊饼卖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观念,一旦睡过头了或者误了时间,店铺门口排队的顾客估计早走了。
如果偶尔耽误一两次时间还可以理解,但如果频繁发生,比如四五次,老顾客可能就会全部流失了。
不仅仅是手艺人,就连读书人也要花时间做准备。
在明朝,有个叫彭时的书生,在殿试中获得第一名,成了那一年的状元郎。
按照规定,状元第二天要参加早朝,向皇帝表达感谢,然后带着学生们去孔庙,祭拜先贤。
没想到彭时竟然太兴奋了,一觉睡过头了,第二天早上赶早朝迟到了,差点被关进大牢。
官员们更是如此,通常早朝会在凌晨五点左右开始。
为了避免迟到,他们必须比平时早起三四个小时,毕竟上早朝迟到可是会惹上杀头之罪的大事。
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在很不一样,他们都是天亮就开始干活,天黑就休息。
太阳下山后,人们早早地吃完饭,然后准备上床睡觉。
从现在起,打更的人就要忙活一整晚了。
第一次报时是一更,按照现在的计时方式,就是下午的五点到七点。
也有人不叫它“一更”,而是称作“落更”,意思是太阳刚刚下山了。
在更夫第一次敲钟的时候,嘴里总会喊着:“天气干燥,注意防火”这样的话。
大家这么喊,是因为饭后灶里的火还没完全熄灭,还有人刚从梦中醒来,没顾上吹灭隔壁房间的蜡烛。
在古代,如果忘记吹熄蜡烛,后果可能比今天更严重。那时候,蜡烛放在木桌上,周围如果有纸张或线头,很容易引发火灾。
特别是灶台里剩下的火苗,如果重新燃烧起来,也可能引发大火。
古代的房子大多用木头建造,有些房顶上还会铺几层茅草,厨房里还堆着成捆的木柴。
如果它一旦着火,根本就无法扑灭,还可能蔓延到邻居家,引发更大的火灾。
所以,更夫在晚上会大声提醒大家“天气干燥,注意防火”,那么大家知道他在二更的时候会喊什么吗?
守夜人的关键作用
到了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许多第二天要工作的人都已经睡了。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或是没完成任务的人,还在熬夜努力。
这时候,更夫会喊“响起了锣声,关灯关门”。
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已经累得不行了,难免精神不振,忘记锁门关窗。
如果遇到喝多了的人,还会劝他们早点回家。
在深夜的三更天,也就是凌晨十二点,万物归寂,大多数人都已经进入梦乡,只有少数坏人还在活动。
在古代,由于治安条件不佳,再加上没有监控摄像头,而且围墙大多是用土块砌成,所以动作灵活的人可以轻易翻墙而过。
就算是胆子很大的守夜人,也会尽量找个人一起走,主要是为了在碰到坏人时能吓退他们。
这时,敲锣打鼓的声音会更加响亮,提醒大家不要睡得太沉,以防院子里发生盗窃。
夜深人静,更夫的喊声变了调,他大声提醒:“三更已过半,小心贼子来。”
等到四更天,差不多就是凌晨两三点,这时候,更夫就会用急促的梆子声,把那些需要早起劳作的百姓叫醒。
文武百官在清晨起床,洗漱完毕,穿上朝服,开始踏上早朝的路程。
黎明时分,天空刚露出一丝亮光,守夜人会敲击梆子五下,第一声缓慢,接下来的四声则迅速连贯。
很多年纪较大的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起五更”的情景,那时候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准备一天的活计。
女人起来做一天的饭,男人则打扫院子,打点井水。
天亮前,更夫一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清朝以前,打更的任务并没有特定的人来做,有时候还会让乞讨的人来负责,全是因为这份工作的收入太低,根本无法维持生活。
清朝的时候,官府不仅给打更的人加了钱,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现在申请打更的人很多,所以官府在选打更人时,会选择性格温和、做事认真负责的普通百姓来担任这个职位。
由于相信更夫的时间观念,人们也会更信任更夫所说的话和做的事情。
在《九品芝麻官》里,有个叫“更夫”的角色。他在半夜三更独自打更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常威正在行凶。
当人们在作证时,大家往往就会不自觉地相信他们说的内容。
宝盈优配-宝盈优配官网-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