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社联合打造,《青年文摘》杂志社鼎力支持的第十届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2025年“十大青少年作家”征集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
作为一项公益性赛事,10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不仅提高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阅读写作水平,还为巴蜀文学创新筹备了大量人才,培养了多名青少年作家,在业界树立了权威标杆。
本届作文大赛以“智启山河・笔铸未来”为主题,立足新时代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围绕科技与人文、生态与发展、文化传承、青春成长、社会观察、全球视野六大维度系统构建命题体系,旨在引导青少年以文字为舟,探索时代命题,弘扬主旋律,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正值作文大赛“火热”进行,封面新闻联合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推出《名师解析》栏目。本期特邀成都树德中学青年教师唐霄翔,为参赛选手们讲解赛事主题,点评优秀范文,同时为更多学生带来文学点拨。
嘉宾介绍:
唐霄翔
唐霄翔,成都树德中学青年教师,获成都市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赛课活动特等奖,四川省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展评特等奖,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小学及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一起来看看他的分享
Q:写好作文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是什么?
A:人需要被提醒,有朝一日学生回望自己早年写下的文字,会看到自己从哪里来。一个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人,才会更坚定地走向明天。
Q: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具备哪些核心特质?
A:文从句顺。体现与写作者年龄、境遇相应的见识。
Q:在AI写作兴起的背景下,人类写作者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守护“真实表达”?
A:AI是工具,人是使用工具的主体。用了AI的表达也不一定就是“虚假表达”。
Q:您如何看待本次主题?
A: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召唤与教育的深远意义。它不仅聚焦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将现代社会的多维议题紧密结合,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Q:作为一项公益性赛事,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0届,您觉得作文大赛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A:作文大赛的存在价值,在于它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表达与思考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文字的力量展现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它不仅是对写作技能的挑战,更是对思维深度与情感力量的考量。在比赛的竞争中,潜藏着对自我提升和对社会、文化认知的深刻探索。
初赛优秀作文:
智启山河,笔铸未来广元市利州区万达实验学校2023级12班
汪立森
站在历史的长河畔回望,从“四大发明”的辉煌,到“两弹一星”的壮举,智慧始终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火炬。如今,科技浪潮奔涌不息,“智启山河,笔铸未来”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使命。
人工智能,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无人驾驶车辆正有条不紊地穿梭,它们凭借着精准的算法与传感器,安全地载着乘客到达目的地;医院里,AI诊断系统能快速分析大量病例数据,辅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这些看似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已然成为现实。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惊叹于科技的神奇,更应努力学习编程知识,理解算法逻辑,未来用一行行代码编织出更智能的生活图景。
绿色科技,则是守护山河的盾牌。曾经,烟雾笼罩的天空、污浊不堪的河流,让我们痛心疾首。但如今,风力发电机在草原上旋转,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耀,污水处理厂运用新技术净化污水,让河流重现清澈。我们看到,科技与环保的结合,正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照进现实。在校园里,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实践,研究用废旧材料制作创意作品;在生活中,倡导使用节能电器,向家人宣传低碳出行。点滴行动,都能汇聚成守护山河的磅礴力量。
“笔铸未来”,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自我超越的挑战。我们要敢于和昨天的自己比,和世界的先进水平比。在实验室里,一次又一次调整实验参数,只为得到更精准的数据;在课堂上,与同学激烈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竞赛中,直面强手,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智启山河,笔铸未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我们在物理课上探究电磁感应原理,在化学实验中观察奇妙的反应,在生物课上了解生命的奥秘,都在为未来积蓄力量。科技的星河璀璨,等待我们去探索;山河的壮丽画卷,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描绘。让我们以知识为舟,以创新为浆,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属于我们的科技华章!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高远、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富有时代感和青春激情的作品。
文章紧密扣合大赛主题,在“科技与人文”“生态与发展”两大维度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仅如此,作者更在讨论上述议题的基础上强调了青少年自身的角色和行动,在科技环保领域和精神层面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实践精神、竞争意识和担当情怀,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语言富有感染力,情感充沛。
若能更深入地探讨科技迅猛发展中的人文关怀议题,如科技伦理、情感温度、人的价值等,将使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更上一层楼。
名师范文:
不论走了多远,都不忘记为何出发
最早的文字据说只是象形的符号,人们靠它们记录一天狩猎的成果;后来人们有了纸张,有了笔墨;再后来我们手里的工具变成键盘;直到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块屏幕。自然山河会变迁,科学技术会进步,甚至手里的“笔”也会日新月异。真正铸造未来的,是握“笔”的手,是人的精神。
工业革命以来,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确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得到空前拓展。这种认识的扩展,更以目可及、手可触的形式,无比具象地呈现在人类面前。高耸入云的不再只有山峦,也有人造的广厦;浩瀚深空中不再只有繁星点点,也有火箭飞船;人类的身体不再只听凭基因的判决,我们有日新月异的药石。人的生命延长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我们甚至开始期待离开孕育我们的星球,去探索无穷的宇宙。
这一切由自然科学带来的进步,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如此直接可感,几乎都可以被量化。而与这种“直接性”构成强烈反差的,便是人文精神的“间接性”和“不可量化性”。而对直接的、可量化的无尽的崇拜和追求,最终走向功利。对“可见”和“直接”的过于注重,可能让我们彻底背离真理。柏拉图说我们永远无法画出真正意义上的圆。理念中的圆和我们用数学工具所能画出的圆始终是有一个缝隙的。这个缝隙,也许恰恰就是无法被量化的人文之识穿透进来的地方。
秦汉的千里金城不再,盛唐的恢弘长安不再,两宋的繁华市井不再,明清的雄关和宫殿不再。一切物质的,人造的事物,都不可避免有消亡的一天,唯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在“大江”无情地“东去”中历久弥新。数千年的路程,让我们有着《诗经》的质朴、《离骚》的深情,太白的浪漫恣肆、子美的现实关切,让我们有易安曾经的天真烂漫、稼轩的忧国忧民。延绵千百年的精神基因,让这片热土上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脉相连。不论我们的世界发展到怎样的地步,我们的工具先进到何种程度,重要的是这种精神不变。
江河奔涌,不舍昼夜。科技的洪流以其沛然莫御之力,不断重塑着我们脚下的山河与生活的面貌。然而,任凭工具如何迭代,载体如何变迁,那握笔之手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对真善美的求索,对家国天下的担当,对生命价值的敬畏与咏叹——始终如定盘的星斗,指引着洪流的方向,铸就着未来的魂魄。我们既需以智慧之炬照亮前行的险隘,更当以人文之笔,饱蘸千年的精神积淀,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下不因物质湮灭而褪色、不为功利浪潮所淹没的永恒价值。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参赛:
宝盈优配-宝盈优配官网-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